你對身心障礙有偏見嗎?



研究顯示大家對身心受障人士都有很多自己不為意的偏見, 而專家認為這些偏見是很難被發現的。 你能察覺自己有時候不經意地歧視受障人士嗎? 就算是很好的人,他們也可能會展現對受障人士的偏見。 

健全主義(Ableism) 是基於非受障人士就是理想的人類這個假設,其實,沒有障礙也不一定是健全,沒有病也不一定是健康,所以筆者傾向使用「非受障」去形容沒有受障的一般人,而不用健全或正常(normal)這些詞。「正常」源於統計學上的「常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是統計學上其中一種最常用的機率分布形態(概率分佈),例如一群人身高各異,平均身高是1.6米,那高於或矮於1.6米一或兩個標準差 (standard deviation)都可被定義為「在正常區間以外」。不過,一般人都會覺得「不正常」是負面描述。例如,一個人智商高大家會說他很聰明,不會說他智力不正常,但大家就很習慣說一個智商低的人智力不正常。一個人有多不勝數的特質,怎樣的人才算是最接近平均?每項參數都很平均就很好嗎?為甚麼我們覺得正常那麼重要,而不正常就那麼糟糕呢?這是任何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無論你或你的家人是否受障,我也想邀請你思考一下「正常」對你的意義是甚麼。 

以下是改編自華盛頓郵報根據受障自我倡議者(self advocate)和學者設計的一個小測驗,讓讀者能多了解甚麼是健全主義思維。請讀一下以下的例子,想想你在遇到這些情景時,一般會怎樣反應。然後,你可看看受障人士對這些情景有什麼感受。

做完了小測試,希望你對身心障礙和健全主義有多一點的理解。 健全主義的價值和信念,在社會中已存在多時,一般人在成長中已把這些價值和信念內化,要扭轉這些根深蒂固的偏見,並不容易。 儘管是和身心障礙息息相關的受障人士本身和照顧者,有時也會不知不覺地歧視身心受障的人或是障礙本身。要避免無心地歧視受障群體,我們必須多了解受障人士的親身經歷和他們的想法,可選讀由受障人士或身心障礙研究學者撰寫的書或在社交媒體上關注他們。不要只聽醫護、復康和教育界人士的說法,很多時候,這些專業人員也因為他們的訓練,只能以把身心障礙是根治或消除或「減低照顧負擔」為目標,去繼續維持他們的工作和政府資助,那他們的服務對象其實並不是受障人士本身,而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人員和照顧者,致使服務提供有時並不是以受障人士的利益為依歸。大家可能對於「受障人士在接受過適當的訓練之後,便可融入社會」這些宣傳說法比較熟悉,乍看,可能覺得很合理,很關愛。但你細心想想,為甚麼受障人士要被整頓後才可融入社會呢? 社會上有其他族群要先受整頓才可融入社會嗎?這是共融嗎?

延伸閱讀: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整體發展遲緩 (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

容易被誤診為腦癇發作的異動

小迦南的故事(SCN2A基因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