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共醫療社福系統導航: 學前教育服務

腦癇症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謹限於腦癇發作,也可能會對孩子的發展有不同程度的阻礙。雖然香港的公共醫和社福系統有很多可改的地方,但支和資其實並不少,香港系主要的問題是,工作做了,資源投放了,但相關部門沒有很積極去讓有需有的人知道怎樣去申請和運用這些應得的資源和支援。要等服務來找家庭,還是家庭去找服務呢? 這是家人可選擇的。過程的第一步,是要知道究竟有哪些服務、資源和資助是適合孩子和家庭,而孩子又符合資格的。而這些公共資源是孩子應得的,家人為孩子申請服務,並不等於孩子是社會的負擔,家人可換個角度去想: 大家都是納稅人,公立醫院的醫生和社署提供的服務,是用各位香港市民努力工作繳交的稅款來營運的。服務和資助已在,申請並不是增加社會負擔,不申請反而是浪費了。



醫院3TCAC 
對嬰幼期發現發展問題的孩子來說,主要的早期干預一般包括物理治療 (physiotherapy,簡稱PT)、職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簡稱OT)和言語治療(speech therapy,簡稱ST)。三種治療的治師也叫PTOTSTPT主要支援孩子的大肌肉發展(爬、坐、站、行)OT就是小肌肉發展(手指運用、感覺統合、輔助器材建議)ST除了協助發展孩子的溝通能力外,也包括吞嚥能力。在嬰幼兒時期,3T一般在醫院進行,頻率根據孩子本身的需要及醫院資編配而定。個別醫院會安排孩子在較早時候到兒童評估中心(child assessment centre,簡稱CAC)接受評估,幼兒評估一般包括聽力、視力、大肌、小肌及吞評估,由發展科醫生統籌不同專家及治療師的評估結果,再決定應提供哪些干預。

學前康復服務: e位、s位和i位
在建議各種在醫院提供的服務同時,家人可能會面見醫務社工,由醫務社工安排輪候學前教育服務。社工會根據醫生的評估結果把孩子加入社署中央轉介系統輪候冊,開始輪候各種學前服務。學前康復服務主要於不同中心提供(不會到戶),三大類學前康復服務中心為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 (earl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entre,簡稱eetce)特殊幼兒中心(special child care centre,簡稱scccs)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 (Integrated Programme in Kindergarten-cum-Child Care Centre,簡稱i位)。

e位主要為初生至2歲的幼兒提供早期介入服務,並特別著重幼兒家庭成員的投入。年齡介乎2-6歲以下未開始接受小學教育的幼兒,若沒有在同一時間內接受其他康復服務,也會有e位服務。e位收費為每年HK$148e位除了會提供所謂的3T外,他有特殊幼兒導師,在課堂中為孩子提供各種不同的探機會。e位的課堂是單對單的,所以在實操作上與s位和i位會有分別,例如在全港幼兒中心因三號強風信號停課時,e位中心課堂會照常。e位中心也可能有常駐的輔導員,為有需要的家人提供輔導服務、情緒支援或認知行為治療。

s位提供特別的訓練和照顧予中度至嚴重受障的幼兒,以協助他們發展及成長。s位服務對象為年齡介乎2-6歲以下未開始接受小學教育,並有下列任何一項或多項發展障礙的兒童。這些障礙包括中度或嚴重智障、中度或嚴重肢體障礙、失聰或嚴重至極度嚴重聽障、失明或嚴重至極度嚴重視障或自閉症。個別特殊幼兒中心更設有住宿服務,為有特別需要的受障幼兒提供住宿照顧,保障和促進他們的健康及福利,並根據他們身體、社交、情緒和智力方面的需要,照顧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這項服務是為受障幼兒提供的學前服務的一部份,是日間幼兒中心的延續。服務對象為情況嚴重複雜而需緊密照顧及持續訓練的幼兒,以及無家可歸、被遺棄、居住或家庭環境惡劣但無法另覓居所的受障幼兒。

至於i位,就是在普通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內,為輕度受障幼兒提供訓練和照顧。

怎樣開始輪候?
視乎個別情況,以上資訊一般由醫務社工向家人解釋及安排輪候。有時,因為孩子確診時間較早,發展上仍未有特別可見的問題,即初生嬰兒無論如何都不能步行,家人和醫生都可認為隨著時間過去,孩子便會達到相關的發展里程碑,並沒有輪候早期干預服務的需要。這種想法的生成,也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尤其是一些罕有的基因病,並沒有很多關於病人發展路徑和預後的記錄,醫生本人及相關專家也很難做出準確的預測。在這種情況下,我個人認為先安排輪候是有益無害的。因為輪候需時,到發現孩子需要相關支援才申請服務,可能太遲。尤其香港公共服務系統的劃分線在孩子實齡6歳,即孩子6歳前的服務由社署統籌,6歳後作為學齡兒童,主要服單位是教育局,而關於孩子醫或特學習需要的部份,則由醫護人員或其他專業人員提供資料。假如孩子在4歳才診,診當時未有安排輪候服務,若服務輪候時間為1年半,除了有一年多的服務空窗期外,孩子在接受服約半年後也要升小學。服提供單位的轉換,或多或少都會影到服的連續性,新的服單位可能要花點時間去從新了解孩子的特定需要,影響到給孩子的支援。假設孩子在成長期間發展良好,並未有需要接受額外的教育支援,家人大可在服務備妥時選擇不接受服務。

若果家人覺得有輪候服務的需要,但醫生不願意作出轉介,或是認為孩子可等到2.5歲時到CAC評估後才接受服,那家人可怎麼辦?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家人可到社署網頁下載及列印表格二,請公共醫內的兒科醫生或合資格的私家醫生填寫表,之後保留表格的副本,將正本交給相關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社工以安排輪候。若孩子在出生後較短時間內已要留院,則醫生一般都會安排醫務社工接見,相關表格由醫務社工統籌,家人並不需做以上步驟。

家人可到社署網站參考esi的中心清單,根據孩子情況選最多三間中心(只選一間亦可)開始輪候。要注意某些幼兒中心的收生條件,例如心光特殊幼兒中心,只會接受有中度到嚴重視障的幼兒申請,所以在報讀前,家人應了解幼兒的確診,看看是否能符合相關中心的入讀條件。若未有正式確診,家人可與專科進一步溝通,取得所需確診。家人在選中心前亦可先致電中心查及安排到訪觀。社署定期更新各中心的輪候時間及收生情況,每年大約4月通知編配結果,輪候期間家人可聯絡社工改動已選中心次序或更改選擇,在1月期間個案社工或會電話通知家人在2月底前完成改動(如適用)。

未有「位」前的服務
在等候學前學位服務期間,社署亦有提供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項目(簡稱「學津」)和為6歲以下正就讀於參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計劃(簡稱「到校」)的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輕度受障幼兒提供到校訓練服務。主要服務對象以在社署中央轉介系統輪候冊上的兒童為優先。如孩子已在輪候冊上,社署是會把資料郵寄到可能合資格的家庭 (正在接受服務的家庭可能也會收到資料),家人可在收到資料時作出相應行動。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整體發展遲緩 (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

容易被誤診為腦癇發作的異動

小迦南的故事(SCN2A基因病變)